中國創(chuàng)新藥扎堆:何以至此,去往何方?

靶點扎堆重復,已然成為當下中國創(chuàng)新藥頭頂高懸的達摩克斯之劍,盡管業(yè)內所涉企業(yè)和資本對此多是看破不說破的鴕鳥心態(tài)。


熟料近日,先是CDE高調出臺《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(fā)指導原則》,隨后又有李進主任在千人大會以“蛀蟲”論調炮火全開。由此,一場First in class VS Fast follow的行業(yè)論戰(zhàn)被徹底引爆,引來各路行業(yè)媒體觀點連續(xù)數日激烈交鋒,好不熱鬧。

First in Class,Fast follow,對當前中國創(chuàng)新藥孰輕孰重?這個問題頗似豆腐腦甜咸之爭,各家都能舉出理由一籮筐,且都未必能說服另一方。依拙見,倘若只以飯圈風范,硬要追逐一個非此即彼的答案,恐有跑偏之嫌。

或許我們應該首先思考一下,為何今日中國創(chuàng)新藥的研發(fā)竟會有如此之多靶點重復品種在同場競逐。

靶點扎堆緣起:來自中國Biotech的思量



仍以Claudin 18.2為例,看看這個扎堆靶點背后都有哪些玩家。截止今日,NextPharma數據庫能夠搜出全球范圍內57個各類型的Claudin 18.2在研項目,其中中國內地企業(yè)的項目達到44個。除去細胞療法,剩下的單抗&雙抗大概還有30多個,這個數量確實不算少。

全球在研Claudin 18.2項目
微信圖片_20210716135645.png
微信圖片_20210716135652.png

再看背后研發(fā)機構,有幾家本土大藥廠熟悉的身影,包括石藥、奧賽康、科倫(科倫博泰),其余玩家大部分均是新興Biotech。這種格局在如今扎堆的靶點上大抵都相差不遠。

本土大藥廠布局Fast follow動機不難推斷。企業(yè)需要轉型創(chuàng)新藥研發(fā),選擇那些已有臨床驗證、風險不太大的靶點布局,依靠整體資源和體系快速推進,且背靠完整的研發(fā)+商業(yè)化體系,邏輯上說得通,畢竟一哥恒瑞也是這么玩。

如果將Biosimiliar也視為Fast follow,那么貝伐珠單抗可以說是典型案例,也能驗證這個成功的邏輯——縱然大小玩家一起追了七八年,先上市并且賣出規(guī)模的還是齊魯制藥。

倘若環(huán)顧更多的小分子新靶點,還會發(fā)現不少本土中型藥企也參與其中。不用說,背后自有本土發(fā)達的CRO產業(yè)貢獻,即所謂“一個靶點做5個分子賣給5家企業(yè)”。雖是不太光鮮,但話說回來:賺錢嘛,不寒磣。因為這個就給人家扣蛀蟲的帽子,頗似指責中介是高房價的罪魁禍首——未必完全無辜,卻也談不上罪大惡極。

回到Biotech這邊,則有些耐人尋味。若比照歐美情形,Biotech應當是創(chuàng)新最前沿的主力,在無人區(qū)深度探索,似乎不應該如此這般在相對成熟的靶點扎堆聚集。

事實上,國內諸多Biotech如此趨同地選擇那些并非首創(chuàng)的新藥靶點,大抵有如下幾種態(tài)度:

1)套利心態(tài)。最早那些Fast follow的競逐者,動機自然是奔著中外時間差和成本差套利。貝達不就做成了嗎?你弄個氘代,我突變幾個氨基酸位點,反正搶個國內第一家,成本價格都比原研低。不過自從中國加入ICH和外企原研降價風潮后,這般套利空間事實上已然日益狹窄,參看某些已上市Biotech公告的產品銷售收入。

2)Me-better心態(tài)。這種目前應該較為主流:我并沒有盲目跟隨,我的品種是有差異的,我做的是me better,甚至是best in class!我家小分子/抗體有更高親和力,更好選擇性,更寬的治療窗,或者我做的是不同的雙抗靶點組合,我有更優(yōu)的分子架構,等等諸如此類。大多數公司還可以拿出不錯的生化、細胞或者動物模型藥效數據,優(yōu)秀者還能拿出一些藥代和毒理數據。誰說一個靶點就只能一家做了?你還真不好反駁。

3)高手心態(tài)。這類相對高冷,雖然也是跟進歐美同類在做靶點,但藥物設計門檻通常較高,前面可能也就兩三家公司,且尚無大規(guī)模臨床驗證,最多有些First in human data。就國內現狀看,這類企業(yè)數量不多,但水平普遍較高,僅有加科思等區(qū)區(qū)數家。也好理解,畢竟沒有金剛鉆,也不敢攬瓷器活。

第一類沒什么說的,如無意外,大概率會逐漸退出歷史舞臺。第三類其實也是歐美Biotech打法,事實上已然不算fast follow,當屬創(chuàng)新前沿的探索者。

真正難辦的是第二類。雖然me better也是國際通行做法,然則國內的這類Biotech和旗下項目,面對挑戰(zhàn)并不低,至少包括:

  • 那些臨床前設計的差異和優(yōu)勢,有多少最終能成功轉化成為臨床認可的優(yōu)勢,并進一步轉化為商業(yè)溢價?尤其某些分子所謂的優(yōu)效數據,借某大佬曾教誨的一句話忠告:10 folds,or your fault.
  • 縱然項目數據相對已上市或者最快進展III期品種有優(yōu)勢,然而和自身同臺競爭的十幾個甚至幾十個后浪,又有多少優(yōu)勢?
  • 即使科學上確是同靶點的Best in class,在中國市場,面對群狼環(huán)伺,商業(yè)價值有多少程度縮水?
  • 待你的品種上市之日,First in class專利到期,便宜的仿制藥是不是該出來了?同適應癥的標準療法是否已經升級,譬如像倫伐替尼這般沖擊索拉菲尼?


筆者始終認為,即便不是真正的me better,引入fast follow在中國依然是有存在價值的,考慮龐大患者群體以及支付能力差異,包括現在流行的非發(fā)達國家市場戰(zhàn)略,fast follow在中國無疑比歐美更有存在的理由。相信即使CDE出了臨床新規(guī),也絕不會對fast follow趕盡殺絕,監(jiān)管還是會看品種和適應癥,評估是否槍口抬高幾寸。

問題在于,一者是企業(yè)自己跟進fast follow也要有度,前面三五家還在跟也就罷了,八家十家了是否還要硬著頭皮上?再者,既然明知是fast follow,在測算商業(yè)價值時,究竟應該如何評估,是否還要大言不慚地定位原研獨家替代?種種這些,都是需要仔細掂量的。


幕后推手:那些專業(yè)和不專業(yè)的創(chuàng)新藥資本



坦率地說,造成中國如今創(chuàng)新藥靶點扎堆的局面,背后的資本難辭其咎。

中國的各路資本真正開始青睞創(chuàng)新藥,大抵始于13年之后,尤其在和黃醫(yī)藥和百濟神州首開未盈利藥企美股IPO先河之后。滿打滿算,至今不過區(qū)區(qū)六七年光景。在此之前,除了少數頭部機構,絕大多數資本面對創(chuàng)新藥投資基本都是退避三舍,理由很簡單——看不懂。既看不懂科學,也看不懂企業(yè)發(fā)展路徑,更看不懂如何退出。

都說二級市場“三根陽線改變信仰”,一級市場其實也不惶多讓。伴隨著若干標志事件后,國內資本對創(chuàng)新藥熱情開始瞬間高漲,紛至沓來。唯一遺憾的是,資本對創(chuàng)新藥專業(yè)認知的提升速度,卻遠遠落后于投資熱情。

挖幾個博士坐鎮(zhèn)團隊,請幾位專家顧問出謀劃策,翻閱一些研報、文獻,圈出一些熱門靶點和方向,這都不難。然而僅僅這般,對創(chuàng)新藥的決策依舊只能浮于表面。如此速成的創(chuàng)新藥投資結果便是,新鮮涌入的大量資本,只能一窩蜂去扎堆已然熱門的靶點,畢竟那些都有國外標桿參考,成藥風險不大。國內有貝達,再早還有中信國建也是成功先例,總能去對投委會講個能懂的故事。相較而言,那些陌生冷門的靶點,卻很難獲得眷顧

譬如回到數年前某個場景,兩個靶點研發(fā)方向,一個是全球銷售Top 5的靶點A,另一是陌生靶點B:開發(fā)難度更大,且彼時原研藥物才剛獲得FDA批準。你猜這時候,大多數資本會傾向選擇做哪個靶點的企業(yè)?縱然多年后的上帝視角告訴你,前者是TNF-α,后者是BLys,可是回到當時場景,又有多少資本的執(zhí)行者和決策者敢于放棄A,選擇B?

話說回來,國內這樣的投資態(tài)度,倒也并非單單見于創(chuàng)新藥。似這等扎堆群動、一擁而上的故事在中國投資版圖一再上演:14年的團購網站,15年的共享單車,16年的直播風口,再到后來的新式茶飲和AI,最新的故事主角聽說是,蘭州拉面?

秦人不暇自哀,而后人哀之;后人哀之而不鑒之,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。

當然,國內并非沒有對專業(yè)懂行的頭部基金,雖然數量不多。不過對這些高大上的機構而言,卻又面臨著另外的困境。

這些頭部基金對創(chuàng)新藥是有專業(yè)認知的。專業(yè)認知的最大優(yōu)勢在于能夠kill the losers——避開不靠譜、忽悠的項目,避開擁擠無望的賽道,等等??蓛H僅這些依然不夠,要想精準pick the winners,還有更多挑戰(zhàn),譬如:項目推進的效率,團隊融資的節(jié)奏,臨床運營的速度,監(jiān)管的態(tài)度,等等。這其中,最難把控的,恐怕還是創(chuàng)新本身在科學上的不確定性,須知在歐美,這才是創(chuàng)新藥真正的挑戰(zhàn)。

資本都是趨利避害的。習慣歐美氛圍的頭部機構精英們,本就對中國研發(fā)環(huán)境、監(jiān)管環(huán)境的缺乏足夠信任,對創(chuàng)始團隊的能力(也包括節(jié)操)也缺乏信任,再加上中國過去某些不太成功、甚至貽笑大方的全球首創(chuàng)新藥(自己腦補有哪些),使得他們真正直面創(chuàng)新藥的挑戰(zhàn)時,很難做到不遲疑:要不我們再看看手上的牌,然后換個輕松的做法?

于是就有了,組個外企出來的明星團隊,再從國外License-in某些已進臨床中后期的明星項目,在國內落地推進;

于是就有了,選擇國外某些前沿小眾、有門檻并且已然風起的賽道,早早圈定賽道上原本不多、包括履歷注水的經驗從業(yè)者,然后開始造勢融資;

于是就有了,某些頭部企業(yè)牽頭攢局,拉上頭部投資機構抱團,新公司成立伊始便高舉高打,一路快速殺向資本市場。

這就都是門檻很高的打法,玩得起的資本在國內并不多。不能說這些的做法完全沒有意義,畢竟License-in也罷,前沿小眾賽道也罷,攢局推進也罷,并未如某些靶點扎堆重復,完全是在制造過剩冗余。適當投機也不是壞事,還是那句話:賺錢嘛,不寒磣。只是這般動機,在荊棘遍布的創(chuàng)新藥之路上前行,究竟能走多遠,消耗甚至透支公眾的資源和信任同時,真正能創(chuàng)造多少價值,恐怕要打些問號了。


回歸藥物研發(fā)初心: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



近十年來,中國創(chuàng)新藥整體環(huán)境和層次都向前躍進了一大步,這是不爭的事實。雖然和歐美的國際同行比較,還有一定差距,然而任何歷史進程都勢必充滿曲折與反復,在摸索中修正前進的方向,也是常態(tài)。

Fast follow靶點扎堆重復,這自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。盡管如此,筆者并不認為對癥的藥方便是全力打壓Fast follow,力推FIC。一方面,中國創(chuàng)新藥當下產業(yè)環(huán)境,鼓勵若干First in class可取,鼓動全民First in class并不足取,具體理由可參考筆者之前一篇拙作《中國first in class新藥研發(fā) 還缺什么?》。

微信圖片_20210716135701.png

另一方面,如前文所提及,無論是從滿足不同層級消費能力,或是原研同臺競技,一定數量的Fast follow在可見的時間內仍是必須必要的。

真正要轉變的,是研發(fā)方向抉擇的動機。

First in class或是Fast follow,無論是創(chuàng)始人,亦或是背后的資本,都對候選藥物本身標簽關注過多,卻往往有意無意忽略了藥物研發(fā)初衷:臨床需求。

克勞賽維茨《戰(zhàn)爭論》有言道:政治是目的,戰(zhàn)爭是手段。對我們這些新藥開發(fā)的推動者而言,倘若回歸初心,類比則是:臨床需求才是目的,藥物研發(fā)只是手段。

是的,我們還有大量的臨床需求,遠未得到滿足??v是已經爆滿的腫瘤賽道,大量的在研項目仍然擠在有限的血液瘤、肺癌、乳腺癌等幾個瘤種。胰腺癌OS這么短,不值得關注嗎?GBM復發(fā)耐藥后幾乎無藥,不值得關注嗎?Claudin 18.2這么擁擠,為什么不關注一下胃癌腹膜轉移?腫瘤之外那么多適應癥,是否也需要研發(fā)和資本的來推動?

微信圖片_20210716135710.jpg

中國不同類型癌癥的在研藥物類型概覽

(http://doi.org/10.1038/d41573-020-00195-w)

 
只要研發(fā)的藥物能做到真正對接未滿足臨床需求,First in class也罷,fast follow也罷,適應癥拓展也罷,改良制劑也罷,老藥新用也罷,新組合combination也罷,都是有價值的,自會有買單意愿,為研發(fā)者帶來回報。
有人要問,那么研發(fā)風險呢?

事實上,政策之手一直是鼓勵針對未滿足臨床需求開發(fā)藥物的,包括罕見病目錄、兒童藥等明確的研發(fā)鼓勵政策,也包括CDE新出的腫瘤藥指導原則,只要是缺乏治療手段的適應癥,臨床及格線從來都是那些扎堆的成熟靶點更低的,尤其在近日CDE的臨床指導原則再度明確之后。

至于商業(yè)潛力和競爭格局,扎堆靶點和賽道未來還有多少機會,更是無須贅言,冷暖自知。


結語



10年前,貝達成功上市??颂婺?,真正為中國fast follow首度破冰。回想那個充斥著抗生素、中藥注射劑以及各路神藥的年代,這樣的突破更顯彌足珍貴。如此這般fast follow,也正是中國當時迫切的需求,自然而然,先行的企業(yè)和那些資本也獲得了應有的豐厚回報。

時至今日,對中國醫(yī)藥工業(yè)體系,做出這樣水準fast follow已非難事。然而,對當今舞臺上的Biotech也罷,資本也罷,還能否涌現出若干前行者,秉持貝達當年突圍的魄力,不再盲目從眾和畏懼風險,離開某些擁擠不堪的靶點和賽道,選擇從那些尚未滿足的臨床需求出發(fā),回歸初心地去研發(fā)一些能使公眾真正獲益的品種呢?而這,或許才是患者、醫(yī)生、監(jiān)管,乃至整個國家,給予如此眾多的信任和資源之后,對中國創(chuàng)新藥的終極期盼。

最后,關于投入、風險和回報的衡量,愿以這樣一段話與諸君共勉:而世之奇?zhèn)?、瑰怪,非常之觀,常在于險遠,而人之所罕至焉,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。